场景创新河北故事丨码头“智慧风”
场景创新河北故事丨码头“智慧风”
场景创新河北故事丨码头“智慧风”——场景创新河北故事(gùshì)之二
图为6月20日拍摄的新一代穿越(chuānyuè)式双(shuāng)小车自动化岸桥。唐港集团供图
6月19日21时,记者来到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。一侧是(shì)人工码头,灯火通明,车辆和桥吊的作业场景(chǎngjǐng)可见;一侧是自动化码头,光线(guāngxiàn)昏暗,只能听见机器运转声。
“无人进入,全自动化运作(yùnzuò),不需要太多灯光。”河北港口集团唐港集团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副总经理刘磊介绍。
在自动化码头,新一代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是全球(quánqiú)首创。
岸桥,全名叫岸边集装箱桥式起重机,是(shì)港口集装箱装卸(zhuāngxiè)专用设备,如同巨型“抓娃娃机”。
“跟传统单小车(xiǎochē)岸桥相比(xiāngbǐ),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多了一只‘抓手’,可使装卸效率提升50%以上。”刘磊说,前不久,它以每小时54循环,相当于108标箱(biāoxiāng)的最高作业效率,创造了新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(jīnísī)纪录。
眼盯屏幕,手握(shǒuwò)摇杆,一拉一提,坐在距离码头(mǎtóu)1公里外的智慧码头控制中心,岸桥司机李先飞正背靠座椅,“隔空取物”。
岸桥(ànqiáo)上,上下两台小车交叉穿越、同时作业,从数十米的(de)高空落下“抓手”,精准抓起船上的集装箱,放到来回穿梭(chuānsuō)的无人集卡运输车上。
这样的工作场景,李先飞以前想(xiǎng)都不敢想。
过去,装卸货是经验活,他们要在(zài)码头现场作业区40多米高的(de)地方,低头、弯腰,透过脚下透明的玻璃,寻找下方集装箱上的锁孔。
“锁孔只有火柴盒般(bān)大小,吊得准不准全凭(píng)一双眼睛。”李先飞说,由于工作强度大,“驾龄”越长,腰椎颈椎方面的职业病越明显。
传统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低、人工成本(réngōngchéngběn)高、安全风险(fēngxiǎn)大,多年来,唐山港一直在寻求破局之道。
2020年,位于北京的华电科工(kēgōng)股份有限公司历时7年,攻克自动化穿越式双小车模式起吊技术难题,却在(zài)寻找转化中屡屡碰壁。
“很多招投标活动,前提条件(qiántítiáojiàn)之一就是技术必须应用过,有一定业绩支撑。”该公司(gōngsī)负责人刘江浩说,由于他们的技术没有(méiyǒu)在现实场景中使用过,很难用到大项目中。
一边有场景资源,一边有技术优势,唐港集团决定(juédìng)开放集装箱码头(mǎtóu)25号泊位,为华电科工提供“试验场”。
“想法太超前,咋落地?”“前期(qiánqī)投入巨大,会(huì)不会‘打水漂’?”……一些同行听说后,发出质疑。
经过反复论证(lùnzhèng)和研判,2021年,唐港(tánggǎng)集团与华电科工约定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,合资成立华电蓝科科技股份(kējìgǔfèn)有限公司,准备大干一场。
不料,起步(qǐbù)阶段就遇上“拦路虎”。
新型岸桥(ànqiáo)重达(zhòngdá)2000多吨(duōdūn)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岸桥。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是老码头,岸桥上岸区承载力明显不足。动土建少说也要上千万元,这让刘江浩犯了愁。
头脑风暴过程(guòchéng)中,有人提到京张铁路人字形火车轨道。
新(xīn)的(de)设计理念让大家眼前一亮。他们回到实验室,细化方案、计算、推演,一个月后,搭建出折返式斜坡,让岸桥安全落轨。
岸桥上岸(shàngàn)后,设备运行中又出现“水土不服”。
“港口像一座微缩版城市,空间复杂、设施繁多。”刘江浩说,每完成一趟任务,岸桥既要接受码头操作系统指挥,还要与(yǔ)运输车“对话”,和周边设备进行上百次指令(zhǐlìng)交互(jiāohù),可谓“手忙脚乱”。
他们意识到,建成智慧(zhìhuì)码头,从“四肢”到“大脑”,都要重塑。
2023年,唐港集团再次打出“场景创新”这张牌,面向全国发布码头(mǎtóu)操作系统、无人集卡运输车等(děng)研发需求。
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、哪吒港航智慧(zhìhuì)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等“新朋友”陆续加入。
多家单位(dānwèi)走到一个场景中,携手攻关。
“在测试中,功能一旦出现异常,疑点就有数百个。”刘江浩说,找到问题源,难度犹如(yóurú)大海捞针,他们(tāmen)只能按流程一点点回溯。
修改代码,失败了再来。2024年,唐港(tánggǎng)集团打造(dǎzào)的河北省第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对外开放。
智能化改造让码头减人增效:操作人员减少75%,每万标(měiwànbiāo)箱综合能耗(nénghào)比国家标准先进值低21.25%,每年可节约成本730万元。
依托码头场景(chǎngjǐng),华电蓝科(lánkē)不断完善技术,获得了产业化推广的关键数据和技术标准。
去年12月,省科技厅联合(liánhé)北京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、天津市科技局共同举办首届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(gòngxiǎng)大会(dàhuì),唐港集团智慧港口应用场景入选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案例。
此后,不断有港口向他们表达(biǎodá)合作意向。
岸桥(ànqiáo)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。“今年(jīnnián),我们还接待(jiēdài)了新加坡、阿联酋等多个国家(guójiā)的客户前来参观调研,客户对我们的技术非常感兴趣。”迎风站在码头上,刘江浩相信,用不了多久,他们的岸桥就(jiù)会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(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刘荣荣)

——场景创新河北故事(gùshì)之二

图为6月20日拍摄的新一代穿越(chuānyuè)式双(shuāng)小车自动化岸桥。唐港集团供图
6月19日21时,记者来到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。一侧是(shì)人工码头,灯火通明,车辆和桥吊的作业场景(chǎngjǐng)可见;一侧是自动化码头,光线(guāngxiàn)昏暗,只能听见机器运转声。
“无人进入,全自动化运作(yùnzuò),不需要太多灯光。”河北港口集团唐港集团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副总经理刘磊介绍。
在自动化码头,新一代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是全球(quánqiú)首创。
岸桥,全名叫岸边集装箱桥式起重机,是(shì)港口集装箱装卸(zhuāngxiè)专用设备,如同巨型“抓娃娃机”。
“跟传统单小车(xiǎochē)岸桥相比(xiāngbǐ),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多了一只‘抓手’,可使装卸效率提升50%以上。”刘磊说,前不久,它以每小时54循环,相当于108标箱(biāoxiāng)的最高作业效率,创造了新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(jīnísī)纪录。
眼盯屏幕,手握(shǒuwò)摇杆,一拉一提,坐在距离码头(mǎtóu)1公里外的智慧码头控制中心,岸桥司机李先飞正背靠座椅,“隔空取物”。
岸桥(ànqiáo)上,上下两台小车交叉穿越、同时作业,从数十米的(de)高空落下“抓手”,精准抓起船上的集装箱,放到来回穿梭(chuānsuō)的无人集卡运输车上。
这样的工作场景,李先飞以前想(xiǎng)都不敢想。
过去,装卸货是经验活,他们要在(zài)码头现场作业区40多米高的(de)地方,低头、弯腰,透过脚下透明的玻璃,寻找下方集装箱上的锁孔。
“锁孔只有火柴盒般(bān)大小,吊得准不准全凭(píng)一双眼睛。”李先飞说,由于工作强度大,“驾龄”越长,腰椎颈椎方面的职业病越明显。
传统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低、人工成本(réngōngchéngběn)高、安全风险(fēngxiǎn)大,多年来,唐山港一直在寻求破局之道。
2020年,位于北京的华电科工(kēgōng)股份有限公司历时7年,攻克自动化穿越式双小车模式起吊技术难题,却在(zài)寻找转化中屡屡碰壁。
“很多招投标活动,前提条件(qiántítiáojiàn)之一就是技术必须应用过,有一定业绩支撑。”该公司(gōngsī)负责人刘江浩说,由于他们的技术没有(méiyǒu)在现实场景中使用过,很难用到大项目中。
一边有场景资源,一边有技术优势,唐港集团决定(juédìng)开放集装箱码头(mǎtóu)25号泊位,为华电科工提供“试验场”。
“想法太超前,咋落地?”“前期(qiánqī)投入巨大,会(huì)不会‘打水漂’?”……一些同行听说后,发出质疑。
经过反复论证(lùnzhèng)和研判,2021年,唐港(tánggǎng)集团与华电科工约定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,合资成立华电蓝科科技股份(kējìgǔfèn)有限公司,准备大干一场。
不料,起步(qǐbù)阶段就遇上“拦路虎”。
新型岸桥(ànqiáo)重达(zhòngdá)2000多吨(duōdūn)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岸桥。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是老码头,岸桥上岸区承载力明显不足。动土建少说也要上千万元,这让刘江浩犯了愁。
头脑风暴过程(guòchéng)中,有人提到京张铁路人字形火车轨道。
新(xīn)的(de)设计理念让大家眼前一亮。他们回到实验室,细化方案、计算、推演,一个月后,搭建出折返式斜坡,让岸桥安全落轨。
岸桥上岸(shàngàn)后,设备运行中又出现“水土不服”。
“港口像一座微缩版城市,空间复杂、设施繁多。”刘江浩说,每完成一趟任务,岸桥既要接受码头操作系统指挥,还要与(yǔ)运输车“对话”,和周边设备进行上百次指令(zhǐlìng)交互(jiāohù),可谓“手忙脚乱”。
他们意识到,建成智慧(zhìhuì)码头,从“四肢”到“大脑”,都要重塑。
2023年,唐港集团再次打出“场景创新”这张牌,面向全国发布码头(mǎtóu)操作系统、无人集卡运输车等(děng)研发需求。
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、哪吒港航智慧(zhìhuì)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等“新朋友”陆续加入。
多家单位(dānwèi)走到一个场景中,携手攻关。
“在测试中,功能一旦出现异常,疑点就有数百个。”刘江浩说,找到问题源,难度犹如(yóurú)大海捞针,他们(tāmen)只能按流程一点点回溯。
修改代码,失败了再来。2024年,唐港(tánggǎng)集团打造(dǎzào)的河北省第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对外开放。
智能化改造让码头减人增效:操作人员减少75%,每万标(měiwànbiāo)箱综合能耗(nénghào)比国家标准先进值低21.25%,每年可节约成本730万元。
依托码头场景(chǎngjǐng),华电蓝科(lánkē)不断完善技术,获得了产业化推广的关键数据和技术标准。
去年12月,省科技厅联合(liánhé)北京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、天津市科技局共同举办首届京津冀创新应用场景共建共享(gòngxiǎng)大会(dàhuì),唐港集团智慧港口应用场景入选京津冀共建共享十大场景案例。
此后,不断有港口向他们表达(biǎodá)合作意向。
岸桥(ànqiáo)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。“今年(jīnnián),我们还接待(jiēdài)了新加坡、阿联酋等多个国家(guójiā)的客户前来参观调研,客户对我们的技术非常感兴趣。”迎风站在码头上,刘江浩相信,用不了多久,他们的岸桥就(jiù)会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(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刘荣荣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